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要求,主动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2025年10月15日,由西安外事学院主办、超星泛雅集团和西安藤信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及智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学校顺利召开,为全省高校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搭建交流平台。
本次研讨会汇聚政企校多方力量,陕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西安工业大学闫莉副校长,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钱希教授,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高级工程师袁新瑞,超星泛雅集团秦波涛总经理等行业专家学者出席;学校理事长 校长、各学院院长、副院长、学科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保障服务人员及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学校教学与研究部部长潘君主持。

学校理事长、校长黄藤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领导专家致以诚挚的感谢与欢迎。他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如何高效运用人工智能也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他对西安外事学院人工智能应用建设情况及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学校于六年前启动AI教学实践,并确立未来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不断研发,产出更多成果,向社会推广;二是普及AI教育,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他表示,学校在AI教育领域虽走在前列,但与理想目标仍有差距。希望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深化交流,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取得新发展,助力我校及陕西省人工智能教育迈向新台阶。
陕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也到会场,传达了国家、省级“人工智能+”相关系列文件精神及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实际,也对我校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做法予以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中高校和教师需要思考与高度重视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资队伍、课程开设、实验实训条件、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很细致的建设意见和建议。她希望大家带着问题,利用本次研讨会进行思想碰撞、经验互鉴,畅所欲言、深度交流,总结务实方法与路径,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超星泛雅集团总经理秦波涛表示,集团正沿“大模型+垂直应用”路径,聚焦高等教育的场景化落地,根据课程建设新范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覆盖教学全流程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一是聚焦从资源数字化到学习智能化的课程建设新范式。二是推动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的教学模式改革。三是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他指出,教育数字化不是一家企业、一所高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交响乐”。我们与东道主西安外事学院的深度合作,正是这曲交响乐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研讨会上,五位专家分别围绕会议主旨作了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在线上以《智慧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探索》为主题的分享中指出,智慧课程是数字素养与AI的高阶融合,需夯实线上课程与知识图谱两大基础,并从“AI助学、助师、助管、助研”四个维度构建实施框架,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高级工程师袁新瑞在分享中系统解读了陕西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他为大家明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变革动因,指出了未来教育系统变革的基本遵循与发展方向,明确了国家战略部署与陕西省行动计划的核心举措,给出了高校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实用建议。强调智课建设要聚焦真实教学问题,坚持以教师为设计核心,遵循教育规律,鼓励教师成长为AI时代的研究型教育者。

西安交通大学钱希教授作了以《GenAI时代的“智课”建设:理念、实践与研究》为主题的报告。她从底层逻辑、实施路径、实践案例与研究反思四大维度,系统拆解智课建设核心要点。将AI赋能作为提升教学竞赛、教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关键路径,提出智课建设七大要素,并通过数字人构建慕课资源、智能体辅助课堂互动等案例,进一步指出技术效用取决于教学设计。

西安工业大学副校长闫莉教授《数智赋能OBE理念落实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结合自己在评审创新大赛的观察,指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面临的思考,她强调,数智技术不是目的,而是实现OBE理念的关键路径,核心仍在于教师的系统设计与教学创新。

超星泛雅集团高级讲师陈兴英围绕“智慧教学平台与校本平台的融合创新”及“AI时代人才培养实践”,介绍西安外事学院与超星泛雅集团构建的以泛雅平台为核心数字化教学体系,重点实现实践能力导向的智能化场景、教学模式创新的任务引擎,以及全流程“AI工具”赋能的三方面升级,实现了数据互通,有力支撑了课程建设与评审需求。
我校两位教师代表分别围绕各自主导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成果分享了实践心得。

人文艺术学院高博亚老师作《人工智能+课程〈短视频制作〉建课情况分享》智慧课程建设分享交流。她围绕章节、任务引擎建设、图谱建设、课程专属智能问答库、智能体、数字人助教等方面介绍所建设的《短视频制作》课程,未来将持续深化AI融合,着力打造集技能培养、文化传承与人才塑造于一体的高水平智慧课程。

医学院张敏娜老师作《人工智能+〈内科护理学〉课程建设》智慧课程建设分享交流。张老师从建设思路、建设内容与成效、下一步计划、以及经验总结与反思等方面系统展示了所建设的课程亮点。《内科护理学》课程构建了“四位一体”智能教学框架,重点建设知识、问题、能力、思政四大图谱,配备AI助教实现精准答疑与学习跟踪。张老师指出,通过启发式学习助手与AI陪练系统,开展学情分析并推送个性化资源。未来将推动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的教学范式变革,构建“教师-AI-学生”高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学校教学与研究部部长潘君在总结中表示,在此教育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基于育人使命责任,如何超越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主动适应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自观、自省与自塑,成为重要议题。教师们要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探索可复制的典型示范,将智能技术优势转化为切实的教育教学应用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最终将研讨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扎实落地的具体行动。

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学者通过高质量报告分享和深度交流,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问题上凝聚了广泛共识。会议不仅为陕西省“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动能,更通过多个成功案例的分享和具体方案的探讨,为省内高校推进智慧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将有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贡献重要力量。
文/教研部
图/武凡
编辑/张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