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安排,陕西省子洲县三川口镇高墕村为学校“两联一包”对口帮扶村,学校为做好扶贫工作,经学校党委的严格选拔雒海峰同志于2014年5月承担了学校“两联一包”精准扶贫联络员工作。四年来,雒海峰作为一名扶贫工作驻村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的郑重嘱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他在学校党委、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口扶贫的工作中,充分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雒海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干部说的“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要求作为自己扶贫工作的标尺。雒海峰在扶贫村与学校驻村干部、当地干部经常走家访户,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将实际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学校。

图:雒海峰(右一)走访农户
2017年4月11日,雒海峰在学校承担的“两联一包”扶贫村中,对贫困户家庭进行了入户摸底工作。通过深入交谈得知这位74岁的老人自从老伴过世后便独身一人住在家里,老人在屋后的坡上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菜,自己拾柴取暖做饭,老人耳背,患有冠心病,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却没有给他寄过钱。除了政府的各项补贴外再无其它经济来源。幸而老人家里还放着外事学院去年春节时慰问的米面油,够老人吃上大半年。与其说老人经济上贫困,需要脱贫,还不如说是亲情和精神上的贫困。所以,雒海峰对老人的帮扶措施定位在有时间多去陪陪老人,动员他的儿子努力工作让家人生活更好。
接下来,他又逐个走访贫困户,这次“脱贫攻坚”入户摸底工作,他耳闻目睹了广大农村还有很多贫困家庭、贫困个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他们有的需要关爱、有的需要信息沟通、有的需要资金帮扶、有的需要政策扶持,而雒海峰明白自己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帮助。
高墕村贫困户李桂元的爱人患有严重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数年来因无钱医治,只等着病情一天天加重,看到李桂元家这种情况,他看在眼里难受在心上,他通过了解国家政策,在农村合疗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大病救助补贴,筹集资金达3余万元,及时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他的手上,李桂元爱人的病情有所好转,这个家庭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贫困户曹生玉的爱人多年来一直没有户籍信息,无法享受新农合和低保等待遇,他就积极联系派出所户籍室、乡医院了解落户与办理农村合疗的相关政策,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为她上了户口,办理了农村合疗也正式享受了低保待遇。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走访调查,雒海峰发现高墕村光照强、山地面积广阔、黄土层深厚,发展山地苹果种植很有优势,学校同意帮助高墕村建立山地苹果种植示范区,但却遭到了高墕村村民的拒绝,不允许占地,不允许搞种植,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接下来的日子,他就在想为什么老乡们不愿意接受帮助?他们担心的是什么?经过他不断努力沟通和反复协商,并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帮扶政策,老乡们逐渐地接受了,学校的扶贫计划得以顺利开展。他为学校对高墕村开展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800亩苹果基地示范园、捐赠教学设备改善教育条件、制定子洲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等卓有成效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雒海峰向当地村民及时有效的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宣讲惠农政策,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认可,使群众的满意度逐年提升,村里的贫困户逐年减少,雒海峰在当地的群众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为学校的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他的工作状态感动和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扎实、热情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肯定。
几年来,雒海峰在做好学校岗位的本职工作同时,经常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往返于学校与高墕村之间,几乎很少周末能够陪伴家人。但是看到扶贫工作的成效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他真诚地谈到:“对待工作,要好好珍惜当前的工作岗位,只有付出了、尽力了,才敢说没有遗憾”。学校所包联的扶贫村通过这几年的脱贫帮扶政策整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道路拓宽修整,并安装了路灯。学校还帮助村里栽种了800亩苹果园,每年给5万元进行日常的果树维护,等到这些苹果树全部挂果,村民们将走上致富的道路。
雒海峰在平凡的岗位中,以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感恩奉献”,勤勤恳恳,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被省教育厅扶贫团评为“优秀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