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陕西省科技厅、省教育厅与省科协三部门联合主办的“2025年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在激烈的角逐中,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学前教育2504班学生迟蕊溪创作的科普作品《珊瑚会“下蛋”?谁信!》凭借别具匠心的童趣标题、严谨专业的科学内核以及生动鲜活的表达形式,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成年组一等奖。
一次源于生活的“科学转化”
迟蕊溪的这次创作始于一顿寻常的家常晚餐。在两代人的情感共鸣与智慧碰撞中生长,最终绽放为一颗播撒科学火种的理想——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在童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灵感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时刻。”谈及创作契机,迟蕊溪眼中泛起温暖的光。五月份的傍晚,刚完成升学任务的她与家人围坐餐桌,母亲随口提及在幼儿科普书中读到的奇景:“珊瑚礁繁殖时,就像海底在下‘珍珠雨’!”这句充满诗意的比喻,如同一束光穿透海面,照亮了迟蕊溪的创作之路。“我仿佛看见孩子们瞪大的眼睛里跳动着好奇的火花,”她回忆道,“这不正是儿童科普的真谛吗?用生活化的语言打开科学的大门。”
这个灵光乍现的瞬间,化作点燃创作热情的火种。珊瑚真的会“下蛋”吗?这个充满童趣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命奥秘?带着这份好奇,迟蕊溪一头扎进海洋生物学的知识深海。从珊瑚的生物学分类到有性繁殖的精密机制,从虫黄藻的共生密码到珊瑚礁的生态网络,她像海绵般吸收着专业知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专著成为她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科学语言‘长出’童真的翅膀。”迟蕊溪坦言。为此,她独创了一套“科学童话”创作法:将珊瑚虫化作海底小魔术师,把同步产卵现象演绎成盛大的“海底嘉年华”。在她的故事里,精子和卵子化作璀璨的“生命烟花”,在特定月相下绽放成新的生命。创作过程中,她多次向人文艺术学院的专业老师请教,在科学严谨性与艺术感染力间寻找完美支点。经过反复打磨,这部作品终于实现了“像故事书一样有趣,像教科书一样准确”的创作目标。

以专业之光点亮科普之路
作为从专科到本科的“跨阶”学习者,迟蕊溪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理论素养则是登高之梯。在专科阶段打磨弹唱跳画等幼教基本功的同时,本科的系统学习为她打开了认知的新维度。西安外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蒙式教育法”的浸润——这种倡导儿童自主探索与多感官体验的教育理念,恰似一把钥匙,解锁了她对科普启蒙的深层思考:如何让科学教育真正“以儿童为中心”?
“《儿童发展心理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孩子认知世界的独特路径——他们通过触摸感知温度,用眼睛捕捉色彩,借想象构建认知。”迟蕊溪翻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理论启示,“《学前教育学》则教会我,知识转化需要搭建‘认知脚手架’,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学习体验。”正是这些理论滋养,让她超越了对“珊瑚下蛋”现象的单纯好奇,转而思考如何为学龄前儿童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
这份思考最终凝结为获奖作品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科普文本,更是一个“可玩、可感、可思”的教学工具包。从珊瑚虫的生命周期到虫黄藻的共生奥秘,从礁体形成的物理原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每个知识点都包裹着童趣的外衣。
“对于幼儿而言,科普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点燃好奇的火种,是带领他们感受世界之奇妙的一次旅程。”迟蕊溪的这番话,道出了学前科普的精髓。

愿做孩子身边的“科学引路人”
谈及未来,这位年轻学子的目标清晰而坚定。她希望继续深造,并致力于创作更多适用于一线学前教育教师的科普作品。
“我发现,很多幼师同伴不是不爱科学,而是害怕科学。她们觉得科学太深奥,自己讲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转化成孩子能懂的语言。”迟蕊溪坦言。基于这一观察,她的梦想是打造一个“学前科普资源库”,为忙碌的幼师们提供“拿来就能用”的科普活动方案。
她的作品《珊瑚会“下蛋”?谁信!》正是这一理念的躬身实践。在这部作品中,她从“珊瑚下蛋”这个切入点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延伸活动: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轻松记住珊瑚的特点;简单易行的手工活动让孩子们亲手制作自己的“珊瑚礁”;角色扮演游戏则让孩子们化身为小小珊瑚虫,体验珊瑚的成长与繁殖过程。
“科学就在生活里,科普也可以很轻松、很好玩。”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同伴,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运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灵感,成为孩子们身边的“科学引路人”。
迟蕊溪的故事,犹如珊瑚虫的成长:始于微小灵感的触动,在家庭与学校的温暖支撑下,通过自身不断地探索与积累,最终绽放出知识之花。我们期待,她的好奇与坚持,能引领更多幼小的心灵,共同探寻那片属于科学与梦想的“海底星空”。
文/李浩 王翌君
图/王佳宁 薛佳雨
责编/武凡
审核/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