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要闻 -> 正文

【榜样·教工】“育人教书楷模”张思佳:为了学生,她是认真的!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点击量:

编者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育人初心,薪火相传。西安外事学院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

校官网对获得2025年西安外事学院“育人教书楷模”称号的15位老师展开事迹展播。通过讲述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在学生成长中护航引路的动人故事,传递教育温度,弘扬师德风尚,点亮学生成长之路。今日刊登《张思佳:为了学生,她是认真的!》。

张思佳,女,中共党员,讲师,现任人文艺术学院辅导员、正蒙二院导师。留校工作17年,长期深耕学生工作,爱岗奉献,曾获2016学年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16学年优秀共产党员、2017学年优秀辅导员、2019学年优秀辅导员、2020学年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21学年优秀辅导员、2024学年资助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所带学生团队曾获2018-2019学年西安外事学院先进班集体,2023-2024学年正蒙先进学社,2023-2024学年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班级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与西安外事学院理事长、校长 黄藤合影)

淬炼内功:以学赋能,

护航青春成长路

张思佳始终把“育人先育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之余系统研读教育、心理、管理等相关理论,考取创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高校思政教师资格证等专业证书。

工作中,她每周都会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及时把握学生思想状况;每月坚持走访书院宿舍,在轻松的环境中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每学期都会深入课堂听课,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学生学业受挫时鼓励,情感困扰时开解,家庭变故时援助。

(毕业班学生感谢锦旗)

铸魂育人:润物无声,

引领价值航向标

张思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鱼化龙精神”、“正蒙”思想相融合,将独具外事特色的育人理念,在学生中深耕细作。

(班级获得荣誉)

她建立完善的班委每月例会制度,通过这一机制及时掌握全体学生动态,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反馈、早解决。通过一周不少于5次的学生单独会面,深入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做到针对性帮助学生处理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问题。所带班级学生积极践行大学生十项规定,无不良行为。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等。

(国家资助政策宣讲)

铺路架桥:精准施策,

助力扬帆职场海

张思佳深知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就业既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检验学校育人成效的“试金石”。她将就业工作前置化、系统化。大一唤醒意识。通过讲座、优秀校友分享,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探索职业世界。大二夯实能力。重点抓专业技能、沟通协作等能力提升。大三实战演练。组织简历撰写辅导、鼓励学生参与模拟面试比赛,强化求职技能。大四精准帮扶。建立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动态台账,区分升学、慢就业、就业困难、实施“一生一策”帮扶。

张思佳深知,就业既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检验学校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为此,她将就业工作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形成“前置化、系统化”的培养闭环:

大一唤醒意识,通过讲座、优秀校友分享,引导学生认知自我、探索职业世界;

大二夯实能力,重点抓专业技能、沟通协作等能力提升;

大三实战演练,组织简历撰写辅导,鼓励学生参与模拟面试比赛,强化求职技能;

大四精准帮扶,建立详尽的毕业生就业动态台账,区分升学、慢就业、就业困难等不同情况,实施“一生一策”帮扶。

近十年来,张思佳所带毕业班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累计帮助500余名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实习生就业回访)

润心育情:专业守护,

撑起成长晴空伞

2021年初,张思佳发现一名大二学生因独立生活规划不足,加之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尝试通过打工缓解经济压力,却打乱了生活作息,最终上课缺席、状态下滑。

面对学生的困境,张思佳没有简单说教,而是以“倾听”为切入点打开沟通缺口。她多次走访宿舍,从日常家常聊起逐步卸下学生的心理负担,还用“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开导学生,帮学生认清“一时困境不等于长久人生”,渐渐让他重拾信心。

同时,张思佳着手为他解决实际难题,一方面协助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缓解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发动社会资源,为学生筛选时间灵活、不影响学业的兼职岗位。

半年后,张思佳与家长沟通时,家长由衷感慨:“老师,谢谢您,孩子在大学期间能遇到你这样负责的老师,我们就放心了。”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张思佳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在实处,用“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的实际行动,将教育的温度送到学生的心坎里。

(书院宿舍走访)

(优秀正蒙工作分享)

张思佳用她十余年的坚持与坚守,书写了一位学生教育工作者最本真、最朴实的人生画卷。学生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她期待自己可以与学生携手并肩,在育人教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成为更好的学生工作者。


素材来源/人力办 人文艺术学院

文/刘汶萱

编辑/张欣钰

审核/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