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要闻 -> 正文

【榜样·教工】“育人教书楷模”李坤:做一名“把学生托举得更高”的老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   点击量:

编者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育人初心,薪火相传。西安外事学院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

即日起,校官网同步校官微对获得2025年西安外事学院“育人教书楷模”称号的15位老师展开事迹展播。通过讲述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在学生成长中护航引路的动人故事,传递教育温度,弘扬师德风尚,点亮学生成长之路。今日刊登《李坤:做一名“把学生托举得更高”的老师》。

李坤,民主促进会会员,副教授,人文艺术学院广电艺术系主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陕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陕西朗诵协会理事。曾获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奖项十余项,西安外事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连续多年教学考核“优秀”。主持完成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社科联专项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专项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播音主持语音发声》。在学生竞赛指导方面,屡获“优秀指导教师”。

清晨七点,人文艺术学院1号教学楼前的练声队伍准时出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李坤带学生的“老规矩”。他把晨练出勤纳入课程考核,既是专业训练,更是品格教育——把“自律”磨进声带,把“坚韧”写进台词。许多学生后来回忆起大学生活,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清冷晨风里老师一句“再来一次,咬清,把意思送出去”。

课堂不只在讲台:让专业在“现场”中成长

刚担任专业负责人时,李坤就面对“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命题。学科要坚守“声、形、语、情”的本体,又必须回应新媒体浪潮和产业转型。为此,他组织专业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反复打磨,搭建起“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课程集群—配音课程集群—多元化课程集群”的课程结构;将新媒体表达、电子商务主持、智能写作与内容生产等内容融入课堂,形成“守正中有拓展、拓展中不偏离”的路径。

光在课堂上学习还不够,李坤让学生“现场练”。新生专业复审、新生专业汇报、传媒艺术节朗诵与配音赛、辩论赛……一场场“现场”,把学生推进真实语境,在“作品—反馈—再创作”的循环里生长。

李坤还经常带学生“打比赛”。在他看来,各类竞赛不是“锦上花”,而是“试金石”。从第四届丝路朗诵大赛全国一等奖到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国家级二等奖,从时报金犊奖优秀奖到陕西省大广赛三等奖,每块奖牌背后都是李坤对专业、对学生的尽职尽责。

他总要求自己和学生:从选题立意、稿件表达,到情绪调度、镜头语言,每一个节点都要“拿得出理论、落得到方法、看得见效果”。可当学生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李坤却常退到舞台阴影里,只叮嘱一句:“记得感谢团队。”

(带学生参加国内顶级赛事)

在李坤眼里,“一个专业的根,既在课堂,也在研究。”2021年至今,他围绕“传媒类学生核心素养”持续发力,陕西省教育厅哲社重点基地项目“民办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测评与提升策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大学生数字素养指标体系建构研究”、西安市社科基金与陕西省社科联等项目相继立项。

同时,李坤坚持研究不是“堆材料”,而是回应如何重建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模型,如何把思政元素“融进去、活起来”的问题。教材《播音主持语音发声》与论文《新文科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一播三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银发族数字鸿沟的弥合》《武侠电影中的声音叙事》等,既有理念,也有抓手。

让梦想飞得更高:他帮每个学生“搭梯子”

“你的声音不该只在教室里回响。”这是他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

提起学生的成长,总绕不开李坤的默默托举。2019级刘栋泽从泰国汉语支教的课堂,到香港岭南大学的读研之路,有他的建议相伴;2018级张子晗远赴韩国庆熙大学攻读硕士,背后有他的鼓励;田瀚希泽大三交换到布达佩斯大学、在中欧经济研究中心实习,最终拿到澳洲多所名校offer,离不开他的点拨;2021届张智勇进高端音频工作室做后期、成长为优秀音乐制作人,有他推荐的助力;2020级常冉诗琪冲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更有他全程的指导。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少不了李坤一次次修改简历、打磨作品集、模拟面试的“笨功夫”。

不光帮助学生“走出去”,他还带学生走到乡间,让“公益的声音”在更需要的地方被听见。作为陕西省青少年宫“希望导师”,他和学生团队每周都会去往临潼,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设语言艺术课程;与地方单位共办公益活动、文化讲演与培训,把高校的专业力转化为乡村的文化力。

那些清澈又怯怯的嗓音,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在期末汇演上亮起来。孩子们围在他身边要合影时,他总说:“这不是我的作品,是你们的作品。”

(作为陕西青少年宫“希望导师”发言)

(为盲童公益事业助力)

外事这些年:从青年教师到专业“压舱石”

李坤2019年起担任专业负责人,2020年任系副主任,角色在改变,但责任与初心并未改变。他主动对接行业,用“访企拓岗”摸清产业需求,反向校准课程与训练。同时,牵头多轮专业招生评审与培养方案论证,确保“科学性、前瞻性与应用性”的同频共振。

(访企拓岗)

李坤教学考核连年“优秀”,这不是“标签”,而是一张张课表、一摞摞教案、一批批学生的成长记录。他说:“把学生送到更大的舞台上,是对学校最深的热爱。”

这份“责任”更藏在对学生的点滴帮助里。有学生在备赛前两周情绪失衡、作品迟迟“不落地”,他就把训练拆为“表达—结构—情绪—场控”四条线,陪着逐一返工打磨;也有同学因普通话发音短板“卡壳”,他便“量身”定做,通过“问题清单+纠错打卡+情绪奖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攒信心,一陪就是三十天;还有人把“专业”局限在“技巧”,他干脆带着学生进直播间、进入音频工坊、走进公益课堂,让他们“用一周时间收获一次世界观修正”。李坤的方法论很朴素,很实在:问题到哪里,教学就在哪里;学生需要什么,研究就瞄准什么。

李坤常自勉:“八载征程足,肩负重责任,教学志不摇。”在西安外事学院的讲台上,他以学术为骨、以情怀为翼,做一名“把学生托举得更高”的老师。


来源/人力办 人文艺术学院

文字/刘汶萱

校对/王佳宁

编辑/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