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要闻 -> 正文

我校工学院科技展融合创新:预见未来的自己,从一件科技作品开始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6日   点击量: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校工学院作为学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核心阵地,于近日举办了一场充满想象力与实干精神的科技展。9月26日,我校理事长、校长黄藤,教学与研究工作部部长潘君在工学院副院长马强等相关工作人员陪同下,指导调研了科技展。

本次展览以“预见未来的自己,从一件科技作品开始”为主题,不仅展示学生的创意作品,更是学校规划工学院整体发展战略的缩影——从科研能力提升、专利成果转化,到学科竞赛赋能、校企协同育人,全方位呈现工学院以科技为引擎、以实践为路径的育人生态。

科研能力:从实验室到展台,让创新可视化

工学院始终将科研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石。本次科技展集中呈现了学院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成果。例如,多功能新材料团队研发的“高温压电智能传感器”就是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的结晶。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教师团队的科研深度,更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将抽象的研究过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科技作品,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科研如何改变生活”。

专利与科技成果:从创意到知识产权的价值跃迁

工学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转化,鼓励师生将创新想法落地为专利与技术应用。展览特设双创项目展区,例如,学生团队设计的“水乳窖融——生物慢滤‘清源桶’和抗菌涂层,除菌率高达90.58%,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水窖水质问题。该项目获得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金奖。“非接触通过式3D激光四轮定位仪传感器”总成项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拟攻克非接触滚动式四轮定位仪的核心技术,致力于提升我国汽车检测设备研制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成果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证明,更是工学院推动“产教研融合”的实践体现——通过专利孵化、技术转让等方式,让校园创新走入市场,反哺学科专业建设。

学生学科竞赛:以赛促创,缔造工程人才

科技展亦是工学院学科竞赛成果的阅兵场。工学院共有11个学科竞赛基地和8个科技社团,通过“赛教结合”模式,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展览中,获奖作品如“全自动垃圾分类装置”、“无人驾驶物流小车”、“智御高坠”、“智诊析气”、“仿生蝴蝶”等,展现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设计到调试的综合能力。这些作品不仅是竞赛的荣誉象征,更是学院以竞赛为牵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团队协作与工程实战能力的生动案例。

学生能力培养:项目式学习与企业真实场景融合

为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师,工学院全面推进企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展览中的多个作品源自与华为、嘉立创等企业的合作项目。例如,“工业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由学生团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模拟真实工业场景的优化与运维。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积累项目经验,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企业反馈的教学需求也反向推动课程内容迭代,形成“教学—产业—科研”的闭环。

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创意激活教师研究新方向

工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赋能。在科技展中,不乏学生自主提出的创意项目,如“火眼金睛—双目视觉量方系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深化为具备研究价值的课题。学生的奇思妙想常为科研提供新视角,而教师则通过指导项目提炼科学问题,形成新的研究方向。这种“以教促研、以研导教”的互动,让工学院始终保持创新活力。

本次科技展不仅是工学院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院发展战略的立体呈现:以科研夯实根基,以专利转化价值,以竞赛激发活力,以校企合作贴近产业,以教学科研互动塑造可持续创新生态。每一件展品背后,都站着一位“预见未来”的工程师——他们从一件件作品开始,定义技术、改变社会,最终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


来源/工学院

编审/武凡

审核/何晓峰